|
|
发布时间:2011-11-17 浏览人数:7845
|
 |
菊花叶枯线虫病 |
|
类别 |
|
虫害 |
图片说明 |
|
线虫为害菊属、草莓属、福禄考属、大丽花属、大滨菊、牡丹、翠菊等。该线虫以吻针刺入植物细胞吸取营养,主要为害叶片,其次侵害顶芽和花瓣。受害叶片叶色变淡,出现黄绿至黄褐色斑点,厚叶品种出现青铜或紫色斑。湿润叶片斑点呈半透明状或水渍状,寄生部位多形成角状或扇状,侵入点由褐色、深灰色或几乎黑色扩大呈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坏死病斑,被害叶一般先从基部开始,逐渐向上发展至整株叶被侵染,严重时叶片下垂,最后脱落。顶芽被侵染后,围绕着它生成的幼叶常扭曲。花器被侵染后,畸形变小或不开花,表面、芽下茎及叶梗出现褐色疤痕。若顶芽被害死,长出的几条侧枝梢的芽也能被侵染,随着被害加重,病斑不断扩大,直到整株枯萎死亡。
|
|
发生规律 |
|
该线虫繁殖力强,一年发生约10代。以成虫在病叶、残体或其他菊科植物上越冬。春季新叶初发时由气孔和伤口侵入,以吻针刺入植物细胞吸取营养。在叶表及叶内产卵,卵期约14~21天,卵孵化后约经14天发育为成虫。成虫由叶面气孔钻入组织内为害,经反复侵染后,植物所有的器官几乎都有线虫,以叶片最多。整个发育周期在被害组织内完成,能长期生活在菊花残苗的病株地上部分,甚至极少的叶片上。在17~24℃下每个世代约10~12天,只要温、湿度适宜,全年都可繁殖。该线虫为兼性内、外寄生,在菊叶上先是外寄生,继之侵入叶片营内寄生。
|
|
防治方法 |
|
1、加强检疫,禁止病苗及繁殖材料传入无病区,选用健康无病的插条繁殖,不使用与病原、病土接触过而未经消毒的工具操作。2、必须在栽植菊花前用40%甲醛50倍液对土壤进行熏蒸消毒,覆盖尼龙布,封闭1昼夜,隔15天后方可栽种。3、对有带病嫌疑的菊苗插条,可用50℃温水处理10分钟或55℃温水处理5分钟。4、定期用10%苯线磷颗粒剂实在根部附近的土壤中,可以沟施、穴施、撒施或直接施入灌溉水中,也可在栽培区穴施3%呋喃丹颗粒剂,用药量4.5~7.5㎏/h㎡。
园林专用杀线虫药剂有线虫净,克线等。
|
|
|